11月18日,2010年中國無線世界暨物聯網大會在京正式舉行,C114中國通信網為本屆會議的獨家戰(zhàn)略合作媒體,進行現場全程直播報道。
主持人:下面請美國阿波通網絡公司中國區(qū)總經理丁元鋒先生。
丁元鋒:各位領導、專家下午好,我叫丁元鋒。我今天給大家講的是一個具體的新的產品。大家都知道今天早上包括剛才中興的專家都講過WiMax整個宏觀技術的發(fā)展趨勢?,F在我們講是借鑒WiMax這個核心技術,我們開發(fā)了新一代的專網無線寬帶系統(tǒng)。
美國阿波通網絡公司中國區(qū)總經理丁元鋒
我們在這個技術的平臺上,開發(fā)一個針對專網客戶、針對非運營客戶的一個專用的無線接入系統(tǒng)。首先我先介紹一下為什么它是一個專用的無線寬帶介入系統(tǒng),首先它采用了新的標準、新的技術,大家簡單地回憶一下無線寬帶接入技術從上世紀末到2000年以后,到WiMax之前,我們國內曾經做過3.5G等等這些無線寬帶接入的系統(tǒng)標準,但是它都是基于一些傳統(tǒng)的技術,比如最早期的電路技術等等,現在到物理層都采用了WiMax和4G一致的技術,這是我們新一代的無線寬帶技術它采用的幾個技術標準。第二,它的技術標準我們首先立足于WiMax16e的核心技術,現在WiMax16e所支持的技術,我們這個系統(tǒng)都能支持,比如OFDM1024、OFDMA、以后要支持的還有一些其他的技術。但是我們認為,對專網客戶光有這些技術還是不夠的,為什么呢?各個國家對于覆蓋的要求不太一樣,尤其是在我們國家,在覆蓋方面難度非常大,在中國像北京、上海、廣東、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為例,在城市里覆蓋的話,最大的挑戰(zhàn)就是覆蓋半徑太小了,我們的專網客戶資金太有限了,不可能進行無縫的覆蓋,但是專網客戶的需求,比如上個星期上海的火災,教訓非常慘重,實際上所有的運營商也在考慮這樣的問題,能不能找到一個辦法,在這種突發(fā)的情況下解決應急通信、應急圖象傳輸、回傳的問題,這種情況下公網都不可用。所以對這些突發(fā)的情況、重要的情況需要專有的網絡就是專有的問題。但是專網畢竟是資金有限的,必須要滿足這樣的要求,對我們專網客戶來說是花最小的錢獲得最大的覆蓋能力和帶寬能力?;谶@樣一個思想,我們這個產品是針對這個市場開發(fā)的,所以有創(chuàng)新的一些技術。比如第一是6收6發(fā)的技術,為什么要做成這樣?好像非常浪費,但是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覆蓋能力,一會兒可以給大家看一下它帶來的覆蓋效果。第二點是Beamforming,它在覆蓋半徑方面大約可以提高30%-50%,在帶寬方面同樣也可以提高30%-50%。另外一個軟件的特性就是SDMA,就是空分多子技術,以后要想進一步提高帶寬,SDMA我們認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。大家可以看到16e的技術或者LTE的技術取得很大的帶寬,但是它是以犧牲資源為代價,LTE的載波需要20M,下一步還需要40M的,在全世界頻率分布的時候,沒有一個運營商會拿到n×40M的頻率。所以要利用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的帶寬,我們認為這是發(fā)展的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。第四是全室外型宏基站,如果中國移動要建一個網絡,在北京要建幾千甚至幾萬個基站,覆蓋半徑很短。但是對專網客戶來說要建很多基站不現實,并且專網又沒有專用的機房,他希望找一個地方,好不容易找一個高一點的地方,沒有機房沒關系,要自己克服,沒有傳輸沒辦法,要自己克服,這樣的系統(tǒng)對專網的客戶才有價值,如果能得到鐵塔的位置就更好,所以在任何一個場景下都能夠安裝這種基站,所以對專網客戶來說,它的成本和時間都會節(jié)省非常多。我們設計了這種全室外的宏基站,一般來講全室外的基站都是微基站,為什么我們說這個是宏基站呢?宏基站是不光覆蓋半徑要大,接的用戶數也要多,帶寬還不能小,這是宏基站的標準。我們做了一個全室外的基站,它的所有指標都滿足同類的宏基站的要求。實際的結果,無論是帶寬能力,還是覆蓋能力,還是接入用戶數,它的接入用戶數和標準的是一樣的,在覆蓋半徑和帶寬方面都比現在的宏擠占更大、更高。最后一點是無線自回傳的技術,我們的WiMax也借鑒了MAS的思想,WiFi覆蓋半徑的150米到200米,但是我們的WiMax是20幾公里的半徑,我們也有自回傳的接口。大家在圖片上可以看到上邊兩個射頻的N口,一個基站和另外一個基站可以互聯起來,中間不需要光纖的設施,不需要微波的傳輸,它自己通過一個天線可以回傳回來,這樣對專網客戶來講非常方便,有些地方有光纖,在周圍地方出現了盲區(qū),或者需要延伸覆蓋的話,可以裝一個這樣的小基站放過去,它自己就可以回傳回來,解決回傳的問題。
大家肯定會問,你說你這個東西是新一代無線寬帶接入,和WiMax到底有什么區(qū)別呢?因為無線寬帶接入實際上就是一個服務器,把用戶吸進來就可以了。但是移動WiMax網絡就非常龐大、非常標準,這是標準的移動WiMax架構,從用戶端到基站,然后WiMax網關,網關還分成兩級,一個是前端的網關,一個是后端的網關,網關還要進行匯聚,然后還有核心網,還要有一系列的接口。如果中國移動要建設一個WiMax網絡,毫無疑問就必須用這種選擇,必須用這種架構。但是如果是一個小的單位,或者一個大型的企業(yè),或者一個政府部門,要建一個網絡,他有沒有必要買這個網關呢。一個網關的價格可能買無數個基站,如果對一個專網客戶來講不需要網關會多少好。所以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架構,我揚長避短,WiMax現在之所以能夠在市場上生存、發(fā)展,它最大的競爭力是什么?它最大的競爭力就是OFDM、OFDMA還有MIMO技術,最大的競爭力被4G兩個標準都采用了。我們開發(fā)專網的無線寬帶系統(tǒng),利用的也是它的最大的優(yōu)勢,就是它在覆蓋能力方面。我讓它的覆蓋半徑盡量大,采用6收6發(fā),然后讓它的帶寬盡量大,這樣的話讓用戶以最小的成本,特別是專網用戶,以有限的成本獲得最大的覆蓋,可以多快好省地建設一個專用的網絡,解決這種專網的需求。
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,我們建一個網絡非常簡單,建一個基站。專網有自己的內部電話網,通過他們的網關再連到運營商的網絡。這塊我們給它做的了VoIp。然后每個專網有它自己的辦公網絡,他們的電腦要連到互聯網上去,也是先連到他們的辦公網絡,然后再通過網關再連到運營商的互聯網上去。然后對視頻監(jiān)控,這個攝像頭加上無線的終端,可以把圖象從視頻采集點回傳到視頻監(jiān)控空心。還有很多工業(yè)客戶也是這樣的,數據從前端采集,把數據傳到中心。我們這樣的目的是什么呢?建一個最簡單的網絡,搭建一個平臺,解決好覆蓋和帶寬,然后滿足專網各種各種需求。
剛才講的是新的技術、新的標準,新的網絡架構,現在講一下新的部署方式。它的部署通過這幾張照片可以感覺到,左上角這個比較大的面板是它的智能天線,后面是全室外基站,后面一個板裝的天線是做回傳的。也就是說他需要覆蓋的地方,我們在屋頂、墻上、塔上建一個小基站,提供電源,然后通過傳輸系統(tǒng)直接回傳過去,這樣不需要建設光纖網絡或者其他網絡,這樣實施一個基站,做一個覆蓋,一天的時間就可以解決了。另外這個圖的左邊,這是一個室外的宏基站,右上角這個圖是在美國馬路邊上拍到的一個鐵塔下面的基站,包括一個大柜子放的是基帶單元,因為基帶單元需要空調,所以有一個空調的柜子,有一個射頻頭放在下面。我們就是這樣一個宏基站,和射頻頭一樣大小的一個宏基站。
另外一個角度,在新一代無線寬帶接入和傳統(tǒng)的無線寬帶接入有不同的應用體現,我們在10年前做的無線寬帶接入,要求的是屋頂之間的傳輸技術,也就是兩個點之間是適距的,必須是看得見的。而目前可以進入室內,可以在立交橋底下傳圖片,在火鍋店里面?zhèn)鲌D片,可以在樹林里傳圖片,因為有樹葉遮擋、房子遮擋都是很重要的問題。另外它還可以做移動應急通信,在車里面可以為政府專網客戶提供多媒體的圖象、語音、數據的傳送服務。這是一種專網,專網在突發(fā)事件中不存在競爭的問題,公網的特點是對所有的用戶,它的資源是公平的,任何人都可以先進入,先進者先得到帶寬,對專網用戶來說,在突發(fā)情況下可能解決這些需求。
另外它遠距離覆蓋測試的數據,我們這個測試也是在北京的健翔橋附近做的測試,我們做了兩個月的時間,一個是對樓群、街道的覆蓋,一個是遠距離的覆蓋。這張圖上是遠距離覆蓋,基站采用90度的扇區(qū),CPE有室內型和室外型的,我們測了一下它的極限帶寬,在北京這個場景測試的最大帶寬遠端站是小湯山,下載的速度可以達到17多M,上傳的速度是7M多。另外我們沿著北四環(huán),往西可以覆蓋到萬泉河,直線距離大概是6公里。這一點就是為了解決物聯網的問題,物聯網我們認為比較適合現在率先應用的領域就是一些專網市場,和新農村建設方面。
我們目前的帶寬一個扇區(qū)做到53M,專網的用戶和公網用戶最大的區(qū)別是什么?我們公網的用戶上網基本上70%的流量都是下行的,而專網客戶90%以上的流行都是上行的,所以我們遇到所有的專網客戶,他們在解決需求的時候,第一都是選擇尋找運營商,尋找三大網絡,但實際測試的結果,他們傳圖象的話,有的能傳過來,有的傳不過來,能傳過來的典型的時延是9到10秒,所以沒有實時性,而且是公共的網絡,一旦發(fā)生事情,是沒有保障的。我們現在上行的帶寬比現在的3G網絡將近取得了一個數量級的突破。
另外關于它的應用領域,我們認為給物聯網服務,這是一個主要的領域,具體來講,有可能是專網領域,或者是一些在農村信息化方面,寬待到農村方面的一些應用。有三個方面我們認為它是真正給用戶帶來價值的。第一是網絡的簡化和優(yōu)化,因為以前專網用戶今天想裝攝像頭,需要裝一套東西,明天傳數據,又要上一套東西,語音又要上一套東西,但是實際上每個網絡和技術都是分立、獨立的,一直沒有一個融合匯聚的平臺來解決所有的業(yè)務平臺?,F在我們這個東西給客戶建的是一個平臺,首先解決的是覆蓋,其次把業(yè)務平臺也進行了統(tǒng)一、融合、匯聚。第二,綜合投資效率得到提升,要想提高投資效率,無非就是每個基站的覆蓋半徑更大,每個基站的貸款更大,然后CPE的成本更高,或者每個基站接入的用戶數更多,無論任何技術都是采用這些辦法。誰的覆蓋半徑更大,我們租屋頂的地方就更少,用戶數接入得越多,可能還有一些誤區(qū),大家認為專網普遍用戶數比較少,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,有的專網用戶一個基站接的用戶數不多,但是重要性比較高,但是也有很多專網用戶要求一個基站接入200個采集點,現在我們已經遇到有的用戶要求大量的采集點,但是每個采集點要求的帶寬不高,傳統(tǒng)的一些技術是解決不了這些問題。然后標準化的終端,接口因為借鑒了WiMax的標準技術,所以讓這個終端開放,現在WiMax終端可以接入我們的系統(tǒng)。另外,建設、維護方面,因為這個基站是全室外的,非常靈活,溫度范圍比較寬,防護等級可以大家IP67,所以中國從漠河到海南島,我們的系統(tǒng)都已經到過最嚴酷的地方,包括我們的能耗,我們的系統(tǒng)采用太陽能供電,也能解決這樣的問題。
我的介紹就到這兒,謝謝大家!